【战火中的饮食记忆: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勤纪实】大牛配资
中国有句老话说得好:人是铁,饭是钢,一顿不吃饿得慌!这句话在战场上显得尤为真切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,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前线作战。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,解放军官兵的饮食问题就成为了关乎战斗力的关键因素。在普通人的想象中,战士们要么啃着压缩饼干和罐头,要么埋锅造饭。但真实的战场饮食故事,远比这要复杂得多。
当年在前线,战士们主要携带两种压缩饼干:一种是上海益民食品厂生产的10公斤装761压缩饼干,另一种是秦皇岛生产的5公斤装761压缩饼干。这些干粮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大牛配资,在这场战争中,确实发生过部队断粮的危急情况。这让很多熟悉战史的人感到困惑:明明我军攻克越南城镇后,不是将粮库里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吗?怎么还会断粮?
展开剩余76%这就要说到解放军的经典战术\"穿插迂回\"了。执行穿插任务的部队往往轻装简行,后勤保障极为有限。一旦战斗时间超出预期,随身携带的干粮耗尽,断粮就在所难免。在东线战场,121师和123师穿插班庄、扣屯时;在西线战场,149师447团穿插黄连山垭口时,都曾遭遇多日断粮的困境。战士们不得不靠挖野菜、摘野果,甚至啃食青草树叶来维持生命。一位炮兵部队的老兵在回忆录中写道:在一次行军途中,他们遇到两名执行警戒任务的步兵。这两个战士已经好几天没吃上正经饭了,只能在越南的村庄和田野里寻找野果充饥。看到这种情况,炮兵们立即从车上倒出一些大米送给他们。那几个步兵兄弟捧着大米,激动地高喊\"有米吃了\",欢天喜地地回到了哨位。
在特殊情况下,部队也会用越币向越南老百姓购买食物。但有趣的是,参战前没有任何部队配发过越币,各军也确实没有越币储备。那么战士们手中的越币从何而来呢?原来,在攻占柑糖、沙巴、高平、老街、禄平、谅山等城镇后,按照命令,政府公房、银行、百货商店、军营、粮店里的物资都被收缴一空。从冰箱、电扇这样的大件,到牙膏、牙刷这样的小物件,统统运回国内,而且哪个部队缴获的就归哪个部队。但银行和商店里的越币却不在收缴清单上,战士们就随手抓几把不同面值的越币塞进口袋当纪念品,没想到后来在购买食物时派上了用场。(说到这里不禁让人莞尔,要是当时能进银行,肯定要多揣些大面值的钞票)
更多时候,越南老百姓早已逃离家园,但屋里还留有粮食或家禽家畜。这时战士们也顾不得那么多了,胆大的官兵杀鸡宰猪是常有的事。昆明军区炮4师5团的老兵回忆道:一天晚上,前观人员在水文队过夜,把挂在墙上的两条干鱼用房东家的铝锅烤熟分食。撤退途中经过一个鱼塘大牛配资,他们和步兵一起用手榴弹炸鱼,正要用钢盔煮鱼时,升起的炊烟引来了越军的炮火,结果鱼没吃成就得紧急撤离!(这让人想起自己当年和武警战友在小河用炸药炸鱼的经历,结果只炸上来三条手指长的小鱼)
有些部队缴获颇丰,尝到了不少新鲜食物。比如苏联产的炼乳和牛油罐头、美国沙丁鱼罐头、苏联压缩米饭,还有就地取材的木瓜炒狗肉、蛇肉等。(想来狗肉蛇肉肯定是现抓的,不可能是罐头装的)
炊事班给阵地送饭也很有特色。还是那位给步兵送米的炮兵老兵回忆:三月初的一个夜晚,他们转移到了新阵地。天亮后发现阵地后有个小水塘,十几只鸭子在水中悠闲游弋。虽然纪律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,但看着这些鸭子天天在眼前晃悠,肚子里早就没油水的战士们馋得直咽口水。在这个阵地驻扎一周后,在战士们强烈要求下,连队领导冒着受处分的风险决定:把这些鸭子\"收编\"来改善伙食。全连战士围住水塘,只留一个出口,用棍棒敲打水面驱赶,最终将这些鸭子一网打尽,美美地打了一顿牙祭。
最生猛的当属54军161师481团1营1连。该连时任班长张贵丁(后任连长、54军作训参谋,转业到政法部门)在2009年的回忆文章中写道:罐头早就扔了,压缩饼干也啃完了,补给却不见踪影。头几天指导员还挨个堑壕强调纪律,后来也不作声了。饿得两眼发绿的官兵们怎么办?连长果断下令:下山杀牛!战区老百姓早就跑光了,只剩下水牛在稻田里游荡......战士们鼓起勇气靠近,用手枪抵住牛头,闭眼扣动扳机。水牛轰然倒地,像张翻倒的超大课桌。士兵们砍下一条后腿,血淋淋地扛回山上。牛腿被砍成拳头大的肉块,简单烤烤就撕扯着吞下。遇到敌情紧张时不敢生火,只能生吃,吃得满脸是血,腮帮子都嚼酸了。执行搜寻任务时,士兵们也会带回几只鸡鸭,直接摔死后撕去皮毛内脏,血淋淋地生吃下去。
这些鲜活的战场饮食记忆,不仅展现了战争的真实面貌,更让我们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克服万难、保家卫国的坚韧意志。在枪林弹雨中,一顿热饭、一块干粮大牛配资,都成为了支撑战士们继续战斗的力量源泉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